| |

首页 | 书香一瓣

王树增战争三部曲读后感

2012-03-08

大概是从去年夏天开始,我陆陆续续阅读了王树增写的三本书《长征》、《解放战争》和《朝鲜战争》。这是三部很厚的书,除了几张反映战争形势的地图之外,没有任何图片,文字量很大,充斥着数字、番号、时间和人名,有大段的往来信件、新闻报道、战斗命令等历史资料,从某种角度上说,并不是能够很轻快地阅读的文字。但是王树增用其特有的笔法,让详尽的史料之间穿插起若干轶事或桥段,或是从一个平凡人的遭遇入手,或是着力描述一位历史人物的来龙去脉,或是仅仅提供一些当时的时代背景,就让整本书活络起来,读起来也意味盎然了。这时候,那些珍贵的,想必花费作者很多时间收集的材料成了重要的文献载体,而作者巧妙的文法又成了串联这些文献的“导游”,恍惚间,从1935年到1953年之间中国共产党经历的这几场大规模战争不但跃然纸上,而且跃入读者的脑海了。

三本书三个战争,读出的是三个关键词。《长征》讲述的是信仰;《解放战争》讲述的是民心;而《朝鲜战争》讲述的是勇气。

长征是中国人都很熟悉的历史事件,被赋予了崇高的象征意义。王树增的《长征》从发生在西南小镇的一次敌我遭遇写起,一下子就抓住了读者的心。见微知著,是人们最喜爱的思维方式之一,人们喜欢从一滴水中看出太阳的光辉。因此,从一次小规模的战斗引出整个长征的故事,是很有效的写法。而书中对瑞金红色政权鼎盛时场景的描述,也为长征之所以成功给出了合理的解释。之所以农民的子弟和那些知识精英们肯于转战万里,不惧沿途艰险,并不仅仅是为了逃命和生存,而是苏维埃共和国给过他们一个最美好的愿景,正是因为有苏维埃政权成功实践的基础,才让红军指战员们有执着的信仰,相信他们所追求的目标是值得不惜牺牲生命去实现的。

解放战争用摧枯拉朽四个字形容并不夸张,即使是共产党也没有想到胜利会来得那么快。而造成这种大势的原因无他,民心而已。虽然一开始共产党无论在解放区面积,军队人数和装备水平上都处于下风,但是却因为其土地政策和严明的纪律而具备坚实的群众基础,在作战子弟兵身后,是无数农民的全力支援。而国民党一方面政策不得人心,内部也不团结,打败仗自是不可避免了。

而朝鲜战争是一场必须要打,但是实力相差悬殊的战争,志愿军的胜利是付出了极其巨大的代价的,没有勇气,把美帝国主义打回三八线是不敢想象的。在当时二战刚结束的背景下,美国拥有核武器的巨大威慑,而且工业基础也十分强大。但是,志愿军的勇气让这一切都成为了“纸老虎”。朝鲜战争的所取得的成果是建立在志愿军“不怕死”的基础上的,血肉之躯对抗坦克的战例比比皆是,更不要提上甘岭的艰苦卓绝了。无论朝鲜战争的意义和价值有多大,这场战争最好地诠释了一句古话:“夫战,勇气也。”

王树增的春秋笔法自成一体,有时颇有黄仁宇的风格,又兼具了大陆学者的正统感,三本书既有文学的感觉,又有史料价值,是值得阅读和收藏的好书。


这篇文章大约3570个字,被访问了4409次,上次访问发生在4小时前。
字符数占总字符数的0.25%, 访问次数占总访问次数的0.11%。




上一篇:西山揽胜
下一篇:《高举爱》观后感


重点推荐
《碟中谍4:幽灵协议》观后感4399
秋日穿越之旅4399
去工业化4399
开始建仓4399
五一登山4399


最新访问
王树增战争三部曲读后感4409
《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观后感4405
《东成西就2011》观后感4405
白话《论语》4403
为什么没时间写了呢4401

右边那一列数字是访问次数:-)

三百千V2.0 - 联系方式 - 免责声明 - 网络110 -
辽ICP备0900280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