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散文随笔 《梁山伯和他的祝英台和她的马文才3》观后感2012-11-29
大连本土话剧近些年就靠这部戏撑着了。从两年多以前的上集,到去年的下集,到今年的第三集,这部剧从一开始的默默无闻到现在的场场火爆,并非表现了话剧的进步,而是群众对话剧这种艺术形式的逐渐认可。
我初识话剧是在2004年左右,浙江大学黑白剧社每年都上演几部水平相当高的话剧,就在永谦活动中心隆重上演,那时候看话剧是不要钱的,但是要早早地去领票。应该说在浙江大学的四年,对我的精神和素质都有一种重新的塑造,在中国文学的选修课上我爱上了博大精神的中国文化,在电影赏析的选修课上,我明晰了电影的深意和艺术价值,在一场场音乐会上,我懂得了旋律的魔力,在美学选修课上,我对西方艺术,尤其是绘画艺术有了系统了解,而黑白剧社的话剧表演更是引领我进入了话剧的奇妙世界。
所以,回到大连之后,我对大连的话剧市场比较关注。2010年的夏天正赶上宁财神的《武林外传》三部曲在大连上演,我一场不漏地全看了,从此对于上海话剧表演中心赞叹不已。后来《钱多多结婚记》、《波音波音》等话剧虽然没有达到“三部曲”的高度,但仍然能满足我对话剧的观赏需求。
话剧和电影不一样。有人说话剧演员每天重复表演一样的情节,会不会厌倦,电影演员只需要一次演好就可以了。我觉得并非如此。每一次表演对于话剧演员来说都是崭新的,因为每次观众是不一样的,观众的反应是不一样的,而直接看到观众的反应,是话剧演员得到的,不同于电影演员的最大福利。
小剧场话剧和大剧场不一样,在这里观众和演员的距离更近,而《梁》一剧根植大连本土,情节虽然是古老的,但是充满了海蛎子味儿和实时的热点。昨天的表演中,演员就在舞蹈中结合了骑马舞和航母STYLE,让观众大呼过瘾。由此看来,话剧演员的创作是无止境的,每一次演出都是不一样的,不仅观众不一样,因为所处的时代背景不一样,话剧中的细节内容也会随之改变,这也就是为什么许多经典话剧不断地被重演,仍然有很多人愿意去看。我们看的已经不是谙熟于胸的情节,而是演员表演的张力,细节的刻画,以及时代的声音。
《梁》三和前两部相比,情节得分已经下降了不少,但是演员的表演仍然卖力,而且愈臻成熟了。 这篇文章大约1727个字,被访问了4402次,上次访问发生在7小时前。 字符数占总字符数的0.12%, 访问次数占总访问次数的0.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