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首页 | 散文随笔

沈阳这座城

2013-12-21

前两天去了一趟沈阳。这是我离开求学之地沈阳十年以来,第四次返回这个“第二故乡”,城际高铁无缝对接地铁,让我感觉到过去这十年,中国发生的最显著变化其实是城市化,这十年中,城市的那些代表性符号在中国的每一个大型城市中涌现:地铁、摩天大楼、交通堵塞、以及越来越多的人口。在我毕业的时候,我们心中的概念还是八亿农民,到了十年后的今天,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已经基本持平,城市以它并不博大的胸怀容纳了数亿新增人口,同时,城市本身也在不断成长。站在惠工广场,我甚至费了很大的劲儿才找到沈阳北站的位置,因为周围的高楼大厦已经将曾经雄伟的沈阳北站湮没在城市的阴影之下,看着北站那已有几分陈旧的外观,我忽然意识到,这座我来沈阳上学的时候还是一座新的城市地标的建筑,已有二十三年的悠久历史。

尽管已经辨别不清方向和位置,但是属于沈阳的那种感觉还是隐隐若现,宽阔、平坦、宏大、沉稳。宽阔的马路没有变,但是机动车已经将自行车道压缩到一两米宽的一条。记得一九九五年我第一次到沈阳,参加高考后的体育加试,早晨,从招待所的窗户外望,那令人震撼的自行车洪流让来自丘陵地带的我叹为观止。如今,自行车已经少了很多,但是主要干道路旁还是有很多供自行车停靠的位置,自行车道规划也很合理,这是城市建设者的功绩。城市的发展或许会淘汰很多东西,但是有很多东西是值得保留的,因为城市化并非我们发展的最终目标,最终,我们需要的是一个优美舒适便捷的生活,而非仅仅是城市这个概念。除了自行车之外,沈阳的建筑也很有特色。每个城市的建筑都有自己的特点,大连有日俄殖民的痕迹,但是年代久远的建筑越来越少,代之以没有多少辨识度的高楼;恰如有些新兴城市的特点就是千篇一律,整个城市似乎是一群站起来的平房组成的;而沈阳因为其重要的地理位置以及悠久的历史传承,造就了宏大沉稳的建筑风格,对于那些向上生长,而根基薄弱,让人看来风一吹就晃晃悠悠的城市建筑来说,永远都无法理解怎样的历史积淀才能让建筑磅礴大气,沉稳得如同仪式。

仿佛一个人的经历塑造了这个人的气质,一个城市的历史形成了这个城市的品格。因此,城市有必要很好地保留这些历史,让人们可以追溯城市面貌的由来,也更好地规划城市未来的发展。若要了解沈阳,就必须去中街附近的两个历史遗迹。沈阳故宫和张氏帅府。满清王朝的肇兴之地,让沈阳有了几分皇城根儿的气息,虽然只有皇太极这一个皇帝真正地在这里住过一段较长的时间,和那些几朝古都相比较起来,沈阳的都城历史不是很丰厚,但是作为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的陪都,它得到了恰如其分的保护,所以故宫作为完整的建筑群只有北京和沈阳可以找见,南京的明故宫已经不再完整。不过相比北京故宫,沈阳故宫显然并非那么受重视,有时候甚至北陵和东陵都能抢了它的风头,但是只有从故宫朱红正黄中,才能了解沈阳独特的沉稳大气之由来。

沈阳的英雄们似乎都喜欢留存历史。故宫中轴线是皇太极建设的如同明式宫殿的崇政殿、清宁宫,但是仍然保留了努尔哈赤帐殿式样的大政殿和十王亭。而大帅府最初的三进四合院和大小青楼并列似乎也在书写父子两代东北王的传奇。值得一提的还有赵四小姐楼的留下的爱情传奇,以及边业银行旧址展示的曾经的繁华。而边业银行旧址被改建成了金融博物馆,出人意料地十分专业,是每一个爱钱的人都应该去参观一下的,内容实在是翔实丰富。

沈阳这座城,有北方民族的风韵,有皇家高贵的气质,有英雄土豪的奔放,有重工业的沉重,正迈着城市化的脚步走向一个新的旅程,沈水流转,悠悠千载,曾经的这些痕迹被辽沈平原上凛冽的北风深深刻入这城市的一砖一瓦、每条街道,历史的滋养让前行的脚步不会迷茫,让城市的生长更加茁壮。

这篇文章大约2970个字,被访问了4251次,上次访问发生在22小时前。
字符数占总字符数的0.21%, 访问次数占总访问次数的0.11%。




上一篇:发展的思考
下一篇:向自己致敬的电影


重点推荐
浙大药学院学术造假风波的思考4241
公务员应该有怎样的幸福观4241
[Martin Luther King, Jr.] - I Have a Dream 4242
《寒战》观后感4242
早起4242


最新访问
二月二龙抬头4247
[北岛] - 回答4251
金石文化之旅4264
周一4269
烧烤4262

右边那一列数字是访问次数:-)

三百千V2.0 - 联系方式 - 免责声明 - 网络110 -
辽ICP备0900280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