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首页 | 书香一瓣

2013年读过的那些书

2013-12-31

2013年就要过去了。人生中的每一个年份,都在加速度前行的时光脚步中显得越来越短,而记忆的刻痕则越来越轻浅。当一个人越来越快地度过越来越不显著的一个个年头的时候,人生的感悟将会从最初的好奇、兴奋和兴致勃勃,变得淡然、平静和充满沧桑。年少时的懵懂和胆怯,青年时的冲动和执着,都在岁月的长河中变成可爱的回忆。为了让人生充满希望,我们会被安排去摘取一个又一个果实,当果实到手之后,在细细咀嚼中品味人生的甘甜,并没有太多的时间去观赏身边的世界。原始时代,人们被高高树端的果实吸引和诱惑,随着人类的发展,果实变成了金钱、豪车、别墅、权力、地位……但是攫取果实的原始冲动并没有任何变化,我们都是在这驱动力下摘取果子的那只猴子,或是伊甸园里摘下苹果的夏娃。虽然千万年之后,一切都变得如此复杂,可是本性并未变化,人类仍然被欲望控制,在欲界起起伏伏,最终飘落在冬天凛冽的寒风之中。

凛冬将至。这是《冰与火之歌》中史塔克家族的箴言。任何一部文学作品得以流行,都绝不仅仅是其中引人入胜的情节使之然,而是作者在文字中所蕴含的人性感悟。若用春夏秋冬来比拟人生,冬天就是老年。纵然有春风吹开了夏花结出秋天的果实,仍然有冬天去摧毁这一切,为春天的再次萌芽铺路。歌颂春天,可以让人心情愉悦,但是赞美冬天,却有崇高之感。用康德《论优美感与崇高感》的观点看,春天是优美的,而冬天是崇高的。优美,是年轻人的专利,而崇高,则是年长人的气质。2013年,我读了很多书,有的优美,有的崇高,有的兼而有之,每一本书,都恰如思想的砖块,是让我在灵魂上得以温暖安居的希望。

《卑鄙的圣人曹操》让我重读《三国演义》。同样的历史,不同的叙事角度,这是一种有趣的体验。其实历史的书写完全是文以载道的,述说一件历史故事,就是表达一种历史态度,同时,也就是将作者本人置身于那段历史当中,并且准确地定位了一个位置。我们谈论一段历史,其实就是谈论自己对这段历史的看法,而非历史本身。王晓磊的这本《卑鄙的圣人曹操》,作者想必将自己想象成了曹操,侃侃而谈对东汉末年那段时间所发生的事儿的看法和心得。而《三国演义》或许并非罗贯中的个人观点,但肯定是老百姓对于东汉那些事儿的观点和看法。曹操再伟大,篡汉的事实已经形成,他就再也无法用丰功伟绩掩住悠悠之口,纵然他有一万种理由说明,他并不希望这样做,而仅仅是为了保住自己的性命而已。但是历史的真相已经被传唱者的好恶刻上了伦理的色彩,任何一个在当年看似合理的决定,都必须放到善恶的天平上一一衡量,于是千秋功过都成了江河万古流。

杀身成仁,就是这个道理。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孔子的观点奠定了中国人民伦理学的判定基础。现在看来,若是曹操想得到好名声,所能做的就是放权给汉献帝,然后被清算到全家问斩,但若是那样,他或许在史书中得到的只有一句冰冷的话,而非身后的千般评说了。

不知道外国是否有义利之说,所以雷日科夫的《大国悲剧》并没有过多地从道德层面批判戈尔巴乔夫和叶利钦,但在用事实去说明苏联悲剧的同时,依然认为决策者人品上的问题是导致苏联解体的原因。西方并非没有道德批判,但是西方人的道德批判和我们中国人的不同,我们因为孔子的教化比较欣赏忠孝仁义,而西方人因为社会契约的影响喜欢从信用角度批判一个人,于是叶利钦的酗酒被用来说事儿,若是放在中国,“叶利钦酒醉八一九”则很可能被演绎成“温酒斩华雄”或是“三碗不过岗”之类的酒中英雄桥段了。

中国人的君子观来自于儒家,但是儒家的兴盛并非制造出来的都是君子。吴敬梓的《儒林外史》中塑造了大量读书人的形象,但是正面的并不多,这些读书人的特点大都是计较和虚伪,全无孔子谦谦君子之风,倒是很像一些穿了儒生衣冠的混蛋。科举制度就是如此,其实,读什么书并不一定做什么人,人的道德修养来自很多方面的影响,读书只是其中之一。而科举制度过分强调了读书的道德教化作用,导致虚伪的封建礼教也是不可避免的了。

《史记》中的五帝本纪,记载了一些德行很高的人,或许他们生来聪明,但都不是教化出来的,而是长期生产实践中自然形成的。人的德行和人的读书多少真的没有太直接的联系,但是长期观察,却是可以看出一些端倪的。当年尧要传位给舜,把自己俩女儿都嫁给舜,就为了观察他协调内务的能力,还让九个儿子都和舜处处,看看他协调外部事物的能力。尧可不是用考试就将工作交给他。

说到道德,有个文学领域是不在乎这个的,只要有悬念就行,那就是悬疑小说。比如东野圭吾的《嫌疑人X的献身》,只要读者想不到结局,作者就成功了。而读者要是要想到结局,就得有和作者一样变态的思维方式。其实侦探小说可以写得很人性化,比如阿加莎·克里斯蒂娜的侦探小说,虽然也是让人意想不到,但是就不那么变态,今年又重温了《东方快车谋杀案》和《尼罗河上的惨案》,经典就是经典,什么时候看都觉得兴趣盎然。

说到经典,还有凡尔纳的系列,《八十天环游地球》、《地心游记》、《从地球到月球》,前两本都拍成了电影,而后一本正好应景嫦娥探月工程,而且这样的书都很短小,看起来不是很累。

但并不是所有的书都是这么短小的,傅高义的《邓小平时代》就很大部头,傅不是一个亲华派,但是哈佛治学的作风真是很值得学习,中国的文化人成了点儿名,写书就越来越薄,炒冷饭的频率也越来越高。更为可悲的是,中国的文史明星都出自电视台的宣传,和娱乐明星混为一炉,真正以学术水平而成名的最近好像也就只有季羡林吧?可惜季老只写写散文,并没有将他的学术成果普及化。而基辛格的《论中国》,傅高义的《邓小平时代》,都是学术性和大众普及性并存,也不知道何时中国文化人能年年出一两本这样的巨著,到那时,纵然看起来很累,心里也是愉悦的。

虽然历史学家的水平有限,但是中国有一些很好的小说家,至少对于中国人来说,读中国人写的小说很亲切,而且和外国人的感受是不一样的。莫言就不必说了,还有一个近三十年来很出色的作家陈忠实,他的《白鹿原》史诗般的恢弘,但是围绕的却只是不多的几个人物,偏远的白鹿原上两大家族,映射了整个时代的变迁,无论是大学时候第一次读,还是最近一次的重读,都让我深受震撼,作者驾驭大批量文字的能力如同指挥若定的将军一般,看他的书,和莫言的一样,仿佛在看作者指挥千军万马作战一般。而中国现代还有一位很出色的作家,他或许不善于指挥大部队,但他的文字仿佛短小精悍的特种部队,一样能把人心打得稀里哗啦,他就是已经故去的王小波先生,他的《黄金时代》绝对可以算作爱情小说经典,而他的“黄金”“白银”“青铜”三部小说集,都是枕边捧来休闲的好作品,或许我们对他的态度有不同看法,但是对于他的黑色幽默,都不得不由衷欣赏。

当代还有个流行小说作家也很喜欢三部曲,不过用的是“折纸”“青木”和“刺金”,他的作品销量极大,今年还拍成了电影,于是我也就抱着开卷有益的态度阅读了三本《小时代》,实话说,除了第一本的耳目一新之外,后两本可算得上续貂之作,但是对于青春期读物,这样的内容已经足够了。为了不偏不倚,我还抽空读了一本韩寒的,《他的国》,也是很一般化的青年作品,读来并无很深感触,但也算不上有害。

2013年已经过去了,这些书仿佛一个个朋友,有的成熟沉稳,有的饱经沧桑,有的年少轻狂,有的戏谑无方,但是若没有这些朋友每天陪着唠唠嗑,2013年,似乎就有些无从谈起了。

这篇文章大约5895个字,被访问了4278次,上次访问发生在1天前。
字符数占总字符数的0.41%, 访问次数占总访问次数的0.11%。




上一篇:向自己致敬的电影
下一篇:2013年十佳电影


重点推荐
公务员应该有怎样的幸福观4241
浙大药学院学术造假风波的思考4241
《寒战》观后感4242
早起4242
[Martin Luther King, Jr.] - I Have a Dream 4242


最新访问
大黑山4258
《三个白痴》观后感4254
星座4256
《飓风营救2》观后感4254
今天天气晴好4251

右边那一列数字是访问次数:-)

三百千V2.0 - 联系方式 - 免责声明 - 网络110 -
辽ICP备0900280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