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白话论语 白话《论语》2014-06-18
如果从中华文化的源流中找出几本我们不得不读的书,那么《论语》必定位列其中。以《论语》为基础的儒教,两千多年来成为中国不折不扣的主流文化。虽然对于儒家教义的褒贬不一,很多时候,倾向于将中国近代以来的衰落归咎于以儒教为核心的封建礼教的束缚。但是没有异议的是,它确实影响了中国人的生活,而且确保了中华文明的延续,并使这个文明在相当长的历史阶段领先于整个世界。对于这样一种根植于血脉中的思想,每个中国人都应该有所了解。
其实,不读《论语》,并不代表不懂儒家的思想,即使不懂儒家的思想,也不见得不按照儒家的思想去行动,孙中山提出的“知难行易”理论,在这件事上可以得到体现。中国人的品格是在孔子及其追随者创造的文化熏陶中形成的,我们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我们的世界观和生活方法,或多或少会受儒教的影响。但是终日为之,未必知之。举个例子,忠孝二字,在中国人的思想中根深蒂固,这并非人类的天性,而是教化所致,儒家倡导的孝道已经成为根植于中国人心中的道德准则,由孝道引申出来的忠君爱国,已经成为中国人的普遍共识,虽然对于君、国的概念在不同时代会有所变化,但这并不妨碍我们这个民族建立起一种积极而且对于延续文明极为有效的伦理观念,这个时候理论已经不重要了。美国人对于国家、家庭、对于父母、子女的态度,和我们有很大区别,究其原因,大概就源自于儒教和基督教的区别。
孔子开创的这个学派,有时被称为儒家,有时被称为儒教。这是很有趣的一件事情。家,代表学说,一家之言嘛;而教,代表宗教。中国的传统宗教有儒释道三家,这三家之中,儒家最不像宗教,最接近世俗,基本上儒家不搞偶像崇拜,最多供个孔圣人,但也不是为了求他保佑,只是单纯地敬仰,没有神迹,没有超自然的东西;释家,也就是佛教,虽不是本土产物,但兴盛于中华大地,它最为接近宗教,也最远离世俗,佛教造像种类繁多,三生三世,六道轮回,济公法师,如来佛祖,有很多神奇的、超自然的故事。道教介乎两者之间,首先,它是宗教,而不是像儒家那样宗教的痕迹几乎没有,但是道教的偶像崇拜并不如佛教那么厉害,尽管有一些道教的神仙,但是总是不如佛教那样信徒众多,道教的信众更希望努力达到个体与自然的和谐,希望天人合一,道教作为宗教,宗教性实际上并不强,但这并不影响其传播,因为在中国人的心中,天人合一的观念是很容易理解的,这大概又和儒教的重要部分易学有点儿关系。不知道是什么原因,中国的本土文化宗教性很差,中国人其实很多年来都没有真正信仰过一个至高无上的神,若是非要有一个信仰,那就是儒教引申出来的对于祖先的信仰。道教在最初本应该和儒教一样更远离那种信仰单一神明的宗教,《老子》一书中,基本上没有宗教的痕迹,可是大概因为老子遁世的思想太过强烈,使得道教很难和世俗接轨,于是,道教就慢慢地带上了更多的宗教性。
扯得远了,还是得说回《论语》,我们读《论语》,不妨带着这样一个问题去思考,既然儒家并非宗教性很强,为何孔圣人能得到教主般的膜拜?为何自汉代以降,儒家思想几乎成为“国教”?为什么一个没有给人们以来世希望或者天堂预期的思想能够实际上承担宗教作用呢?答案,大概只有从《论语》这本书中才能得到。
所以,即使你再不爱读书,对于之乎者也再反感,也应该了解一下,这本书讲的到底是什么。《论语》中的句子,大概每个中国人都能说上来几句,我们上学的时候都学过《论语十则》,可是现在,再让你完整地背出十则来,恐怕对于大多数人都是有些困难的事情,而要说出二十则呢?说出五十则呢?大概已是鲜有其人了。现存最为普遍使用的《论语》二十篇,一共492章,五十则不过十分之一,可是能够认真阅读了十分之一的人,又有多少呢?
初中教育,让我们背会了《论语十则》,占到《论语》总内容的五十分之一,而且主要选择的是一些讨论学习态度和与人交往原则的内容。现在,能说出《论语》十分之一的人,已经很少见了。而读一本书,至少要掌握多少内容呢?如果按六十分及格,至少要掌握一半以上,才算基本读懂了《论语》,而如果是一本好书,更是应该完全掌握。《论语》无疑是一本经典著作,其实真的是值得一句句,一则则地细读的。
庄子说生有涯而学无涯,时间有限,当然要只读经典。
而且,《论语》,实际上是非常有意思的。
程朱理学以降,儒家思想被做了重新解读,使其更容易为科举所用,更容易加强教化,所以说,明朝是一个禁锢的年代。显著的一点就是,明朝之后,诗词歌赋不再盛行了。一个没有诗歌的年代,是寂静的。如果完整地理解孔子的思想,我们必须站在六经的范围去理解,想想《诗经》里那些优美的句子吧,据说,这些都是孔子整理出来的;想想《易经》中那些巧妙的思维和类比吧,据说,那是让孔子不忍释卷的,去掉孔子圣人的包装,至少在春秋末年,孔子绝对不是一个古板的说教者,而是一个风流倜傥的才子,还是一个循循善诱的老师,更是一个充满智慧的哲人。爱智慧的,往往颠沛流离,搞学问的,往往自由不羁,读《论语》之前,千万不要把这本书里的每一句话当做孔老夫子的谆谆教导,任是任何一个人,被教育四百九十二条,都会觉得厌烦的,其实《论语》描述的是四百九十二个场景,是四百九十二个情景剧,如果按照现在美剧的算法,一共拍了二十季,主演是孔子,还有他的若干弟子以及春秋末年的国王诸侯、贩夫走卒作为客串,若是读《论语》读出这种追美剧的感觉,怎能不觉得兴趣盎然?
《论语》是四书之首。所谓四书,是指《论语》、《孟子》、《中庸》、《大学》。这是封建社会的时候学子们考功名的时候必读的书籍。而《论语》能在这四本书里面居首位,可见其地位之尊崇。和地位尊崇相适应的是文字的优美和含义丰富,同时让人心有戚戚。好的文字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解读,不同的人生阶段会有不同的感悟,好的文字是值得反复斟酌的,《论语》一定是归于这一类好的文字。千百年来,其中的每一段话都可以写出洋洋洒洒的文字,在封建时代这样的文字甚至可以为十年寒窗的清苦书生换来一生的富贵。这么多年过去了,对于它的解读仍然层出不穷,任何一句《论语》里的句子都不会缺少现实生活中的引证,孔子和他的弟子在两千多年前发的微博,现在还会被不停地转发、评论,这就是经典的样子。如果我们用看微博点赞的态度去看《论语》,是不是也会觉得其实并没有那么枯燥呢?
历代注疏《论语》的工作做了很多;到了新文化运动以后,更多的工作是将《论语》做白话的翻译,间杂一些简短的评论;现代又很流行对《论语》的各种解读。于是,读《论语》就有了三类参考书。第一类如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刘宝楠的《论语正义》;第二类如杨伯峻的《论语译注》、李泽厚的《论语今读》;第三类如南怀瑾的《论语别裁》。这三类著作,最为有益的当然是第一类,即注疏类,一方面可以了解到周边的知识,同时又不妨碍自己的理解,有助于建立起独立的思考。第二类实在是因为白话文和文言文的鸿沟所造成的,以至于当前我们阅读自己国家的文字还需要翻译,如果文言文很好,这第二类,翻译类的书,可以做个参考。第三类,属于发挥类,以《论语》里的句子为由头,可以海阔天空地谈自己的看法,就好像古代的科举考试中八股文的写法,叫做“替圣人立言”,当然形式比八股文活泼得多。孔子和他的弟子们说的言简意赅,后人读来见仁见智,每个人都可以表达自己的想法,这样的著作参考价值不大,但是往往可读性比较强,不枯燥。不过这终究不是原始的风味了,要想读到《论语》的精髓,还是需要自己从原文以及注疏中去探求。
在我打算也发挥一下《论语》的时候,我问了身边的很多人两个问题:一是对于《论语》你了解多少?二如果我给你讲讲《论语》,你希望了解什么?对于第一个问题,他们的普遍反应是上学的时候学过,从学校中走出来,很多人对于《论语》就只剩下百家讲坛的心灵鸡汤式解读了。第二个问题,大部分的回答是:“有什么用么?”
听到这个回答,我并没有沮丧,而是忽然感觉到了孔子当年游说各国时候的凄凉。对于一个普通人,当谈到《论语》的时候,第一反应都是“有用么?”那么,对于日理万机的君王,大概更不会有空听孔子的谆谆教导。也可以想象到,孔子及其门人,无数次地被问过同样的问题,以至于他们在各自著作的开篇,就回答了“有用么?”这个问题。让我们暂且不说孔子,先看看孔子身后一百多年,孟子去见梁惠王时候的问答吧!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孟子见到梁惠王,梁惠王第一句话问的也是,你来跟我说这些话,有用么?
孟子是这样回答的,显然,他是有所准备的。“你先不要问我有没有用,我给你讲讲仁义的道理,如果你总是讲有用没用,那么你的大臣也会这么想,老百姓也会这么想,大家都会以实用主义作为自己的生存法则,大家都唯利是图的话,最危险的恰恰就是国君你啊!你想想,对于臣子,什么是有利的?当然是把你搞下来,自己当国王啊!所以,大王你啊,你应该要提倡仁义道德,这样你的臣子和老百姓就不会想着把你搞下来自己获利了,你就谈仁义就对了,讲什么利呢!”
看到这里,可能有人就会说了,“着啊,看来仁义道德只是统治者欺骗老百姓的伎俩罢了,让那些皇帝、国王、领导、上级去提倡仁义吧,我们是普通老百姓,唯利是图是我们该做的。你说,我们读劳什子《论语》到底有什么用么?能换来钞票么?”
的确,孟子的这段话是站在帝王的角度说的,可见,在孔子故去之后的一两百年,儒教已经悄然做了改变,从一门单纯的人生哲学转化成了帝王之术,这也是儒家无奈的生存之道,任何学说,得不到统治者的认可,都没法生存,更不要说发展和传播了,所以,走上层路线,是从孔子开始,不断进行的工作,到了孟子这一代,站在帝王的立场上说话,就不奇怪了,但是孔子的确也对于《论语》的“用处”,或者说是儒学的功用做了阐述,而且阐述的地方不在别处,就在《论语》开篇第一节: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注意,古人讲究微言大义,这一方面是因为古人单纯,一方面也是因为古代写字不容易,刻在竹板上书也搞的很重,没法像网络时代这样啰哩啰嗦,所以,讲究个意会,这造成了现在,对于很多古人的说法,每个人有不同的理解。这是很有趣的事情,因为如果孔子真的把每句话的意思都说清楚了,反为不美,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就在于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所以,在我看来,《论语》这第一节至少有一个意思在里面,就是讲学习的功用。我们不得不再感叹一下,人类思想的殊途同归,十六世纪,英国出了个伟大的哲学家叫做弗朗西斯•培根,他有一篇著名的文章叫做《论读书》,英文题目叫做On Study,翻译家将其翻译成“论读书”,实际的意思是“论学习”,我们来看看王佐良的那一版本经典翻译:
“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彩,足以长才。其怡情也,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其博彩也,最见于高谈阔论之中;其长才也,最见于处世判事之际。练达之士虽能分别处理细事或一一判别枝节,然纵观统筹、全局策划,则舍好学深思者莫属。”
孔子的观点是,学而时习之,是愉悦的,这就是《论语》的第一个功用,那就是让你心情美好。培根的观点是,学习,足以怡情,也就是让自己的心情很美好的意思。
孔子的第二个观点是,有朋友从远方来,也很快乐。这个朋友,绝不是狐朋狗友、酒肉朋友。古人说同窗为朋,同志为友,所以,这句话其实也是学习的意思,曾经和你同窗苦读的朋来了,或者和你志同道合的友来了,和你一起回忆共同成长的岁月,温故知新,或是给你带来新的知识,切磋琢磨,这也是很快乐的。培根的观点是,学习,可以博采,也就是说可以获得各种新知识,“最见于高谈阔论之中”,可见也是和志同道合的朋友交谈,两位哲学家是多么高度契合。
孔子的第三个观点是,如果有人不理解你的快乐,或者不理解你的想法,又或者是别人并不知道你有学问,你也不必不高兴,那就是个君子了。相对于前两个不知,不知你的快乐,不知你的想法,我更倾向于孔子的观点是最后一个不知,也就是不知你的学问,因为学问这东西,完全是为了自己的,既不是为了功利,也不是为了炫耀,而是为了求得自身的满足。“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说的就是这个道理,现在人们读书总是为了什么目的,巴不得读了书第二天就能转化成钞票,就算不能变成钞票,也至少要让别人知道自己多么有学问,而别人若是不知道,或者是不赏识,他就“愠”了,就怨恨了,这还是没有学到位啊!孔子这三句话的递进关系在这一句达到高潮,读书能让自己快乐,能和别人一起快乐,甚至作为一名君子,根本不需要思考读书能给自己带来什么,即使什么也没有带来也不怨恨,我想这已经很好地回答了“读《论语》有什么用”这个问题。培根的第三个观点是,学习,可以增长才干。在处世判事的时候能够纵观统筹、全局策划。虽然这个观点和孔子的有些出入,但是外延看来还是一样的,都是说明学习,可以使你成为一名君子,或者成为一名人才。只是孔子比较巧妙,是从反面说的,培根很直白的告诉你,学习可以使你成为一名人才,孔子则告诉你,即使学习了之后没人看出你是个人才,你也不要怨恨。可实际上,才气和怀孕一样,那是掩饰不了的,是金子,总是要发光的,只不过孔子的语言更巧妙,想得更深一层罢了。
由此可见,孔子其实开宗明义就讲了为什么要读《论语》,也是学习的意义:也许它不能带给你什么利益,但是它可能让你在孤独一人时心情愉悦,让你享受志同道合的朋友带来的快乐,让你才华横溢同时还成为一名谦谦君子。这就是《论语》对普通人,而非对帝王将相的用处。
阅读是人类千百年来的休闲方式,书籍让我们可以和古今中外的贤达之士做朋友,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从开篇看来,《论语》主要倡导的并非仁义礼智信,也不是忠孝廉耻,更是学习的乐趣,如果通读《论语》,我们一定可以得到各自的乐趣。这就是《论语》这本书伟大之处,“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正是因为孔子倡导学习之风,让诗书传家久成了中国的传统美德,才使得中华民族长盛不衰,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这才是孔子成为圣人的原因,绝不仅仅是历代王朝的推崇那么简单。
最后再来看看《论语》的题目。论,语,这两个字很简单,但是含义很深。可以说这本书再找不出更贴切的名字了。如果让你给这本书起个名字,你会怎么起?用现代人的思路,估计会这样起名:《儒家箴言》、《孔老夫子和他的学生们》、《怎样做一个君子》、《论“仁”以及其他》,或者是更标准的《孔门语录》,但这些题目都不是一个合格的题目,因为这本书的内容并不简简单单是孔子及其门人的言论,也不是简简单单地讨论仁、讨论君子、讨论为政的方法,若从中心思想的角度去取名字,是很困难的。古人讲究“微言大义”,更注重文字的简洁和准确,既然无法从思想内容上归纳出一个名字,那就从形式上下手,也可以做到实至名归。论,就是讨论,语,就是说话的意思。这本书从头到尾都是讨论的话语,起名为《论语》可以说是简洁明快、归纳准确,多一字嫌罗嗦,少一次看不懂,改一字都不行。所以要问《论语》是一本什么书,看书名就明白了,这是一本记录了讨论问题的话语的书。
讨论的是什么问题呢?《论语》是儒家思想的经典,儒家作为入世的哲学体系,关注较多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最复杂形式,就是政治。宋朝有个宰相叫赵普,他说“半部《论语》治天下”。通览《论语》全书,所谈的问题都是人在社会交往中会遇到的问题以及其解答。可以说,《论语》是一本入世指南,这个“世”可不是世贸组织,而是人世间的“世”。如果你打算这一辈子都不和别人打交道,那么《论语》就是一本无用的书籍,所以那个经典问题“假如把你扔到一个孤岛上,你会带什么书”的答案一定不会是《论语》。但只要你和人交往,《论语》就发挥作用了。这种作用不但影响阅读它的人,甚至已经影响了整个中华民族。。某种程度上说,中国人的性格就是《论语》塑造的,《论语》包含了中国特色的伦理学、政治学和美学。而形而上学是孔子不关注的,因此中国的形而上学较为混乱,而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呈现出多神论的局面。而中国的象形文字注定中国人的逻辑学是以象取意的。哲学的五大方面《论语》独占其三。由此可见,了解中国人的思想,《论语》是不可或缺的读物。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作为中国人更应该了解中国人的思想,更应该读懂《论语》。
《论语》中的每一段话,都可以写出一篇文章,但是和原文相比,这阐发出来的文章显得太罗嗦了。而且有时候,这些解释或者发微只是一家之言,但尽管如此,我们依然愿意从自己的角度去解读《论语》,因为我们迫不及待地希望表明,那些先贤教给我们的道理,我们真的在生活中领悟到了。悠悠千年已过,但是人世间的道理并没有太多的变化,这真的是一件神奇的事情。 这篇文章大约13713个字,被访问了4403次,上次访问发生在6小时前。 字符数占总字符数的0.95%, 访问次数占总访问次数的0.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