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首页 | 白话论语

纯粹的快乐

2014-07-04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前面我曾说过,《论语》其实是一个个小的情景剧,但是因为篇幅有限,只给出了最重要的内容,至于场景、道具、服装什么的,都需要我们脑补了。比如说这开篇的第一场,关键点在这个“不亦”两个字,从中可以脑补出很多情节。

最初的教育活动都是很相似的,无论是苏格拉底还是孔子,采用的都是诘问法。大概的意思就是老师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学生回答了之后,老师再就学生的回答不断深入提问,这样可以促进学生的独立思考。最后,老师才说出自己的看法,或者根本不用说,通过一连串的问题,已经引导学生得到了该有的智慧。现在的教育方法,因为知识系统过于庞大,循循善诱就太费劲了,不如直接了当,所以往往采用单方面的灌输,到了一定层次之后,比如大学教育或者研究生教育,才开始采用诘问的方法。比如毕业答辩,其实就是诘问法的一种形式。中国人不像西方人那么咄咄逼人,所以孔子一般不采用连珠炮式的诘问,但是至少也是采用了设问的方式,首先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思考并发表观点,然后自己再引导或者总结。如果有了这样一个前提,这段文字就可以形成一个场景了。

“不亦”,也就是“不是也”的意思,这个词说明孔子采用了先设问的方法。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是也很喜悦吗?有朋自远方来不是也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我也不生气不是也很君子一样有风度吗?”在什么情境下才会用“不是也”这样的句式呢?显然是在这之前,孔子的弟子们已经表达过自己的观点了,《论语》中这一段话,只是孔子的总结发言。若非如此,若是单方向的教学,按照古人言简意赅的传统,一定是要这样说:“学而时习之悦,有朋自远方来乐,人不知而不愠君子。”

所以,这出短剧的补充完整了大概是这样的:一天,孔子把几个学生叫过来,问他们,“你们说说,什么是令人喜悦的?什么是令人快乐的?而什么样的行为才是谦谦君子呢?”大概有的学生就会回答啦,发工资的时候很喜悦啊,中彩票了就令人快乐了,要是能发大财,那就是一个谦谦君子啊!其他学生大概还会有各种各样的答案,估计会涉及当官啊,发财啊,也许层次高点儿的还会说学习啊,爱情啊,理想抱负什么的,孔子当然都很耐心地听,并不置可否,我们看到后面的《论语》就会知道,孔子一般不彻底否定什么东西,只是表达他自己的态度。所以,当学生们都说完了,孔子清清嗓子,最后发言了:“你们说的都有道理,大概那些东西真的给你们带来了幸福和快乐,但是我觉得,学习然后经常复习,不断实践,不也是一种幸福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看你,不也是一种快乐吗?别人不了解你,甚至误解你,你也不生气,这不也是一种君子的行为吗?”说完,孔子就下课了。于是他的学生们就若有所思啦,老师真高人啊!境界就是比我们高,都穷成这个样子了,还想着学习交友和不生气呢,于是学生们也就得到提高了。

所以说,《论语》记述的,只是孔子和他的弟子重要的、核心的东西,最代表孔子思想的东西,但是如果我们脑补了这些思想出现的场景,对于这些思想,大概会有更深刻的理解。

儒家关注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段话讲了三件事情,表述了三种关系。第一件事是学习,表述了师生关系;第二件事是迎客,表述了朋友关系;第三件事是被误解,表述了人和人之间的普通关系。而这三件事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快乐。

快乐这件事情,是人一生中的重要需求,但是快乐往往伴随着堕落和邪恶。记得我读大学时候流行一本有声读物叫做《音乐天堂》,其中有一句文案写道:“音乐是唯一不带罪恶的感官享受。”那时候觉得这词儿好硬啊!当然后来知道这是一位哲学家说的。而孔子一下子就给出了三种享乐:一是学而时习:学以致用,学到的东西时常实习一下,这是一种愉悦;第二种享乐是远方来了一位朋友,多年未见,忽然出现,带来的不仅仅是远方的特产,还有与你共同经历的那一段过往,带来了那些年一起学习成长的日子,这种快乐源自于对往昔的回忆,无以伦比,而且不伴随任何罪恶;第三种是快乐的最高境界:当有人不了解你的时候,误解了你的时候,你不生气,而是淡淡一笑,彪悍的人生不需要解释,达到了这种境界,岂止是快乐,甚至都可以称得上君子了。

这三件事带来的心理感受是递进关系的。第一层次是“悦”,是一种喜悦,也是最容易达到的。因为学习这件事,归根结底还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得到了提升,感到快乐,是很容易的。而第二层次是“乐”,是一种快乐,由己达人了,这就难做到一些,其实并非所有人看到远方来的朋友都会快乐的,有的人会嫌麻烦,有的人会因为过去的芥蒂没有解除而不想见到某个人,达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个地步,老友重逢,其乐融融,已经是很不容易的一件事情了。最难的是第三层次——“君子”,这是中国人为人的最高境界。如果有人问你希望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与其回答“做一个纯粹的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有利于人民的人”,不如简单地回答一句:“我要做一名君子。”当然是真君子,不是伪君子。

谦谦君子是很难做到的,在我们的一生之中,也许大部分时间我们都做了君子,但是总有那么一些时候,我们做了小人的行径。虽然我们比那些营营且且的小人要好很多,但我们仍然有提升的空间。《论语》的一个功能就是教给我们如何做一名君子。通过这本书我们可以看到,其实做君子没有多难,并不是需要你有多么惊天动地的伟业,或者出生入死的决心,我们要做到的就是在人与人交往的时候多一点儿他人,少一点自我即可。

但是最难的就是这一点自我。很多人不怕苦不怕累,甚至不怕过贫寒的生活,但是就怕被别人瞧不起,别人要是说他不好,他不但不从自身找原因,也不去考虑是不是别人根本就不了解他,就开始产生了怨恨。

佛教认为“贪嗔痴”是为三毒,贪婪,嗔怒和痴迷是人性的弱点。我们痴迷执着于自我,所以贪念别人的认可,但别人不认可我们的时候,本能地就怨恨对方,这是人的本性。而这样的本性,是恶的。孔子告诉我们,当人们不了解你的时候,甚至误解你的时候,你如果能不生气,你这样做,就是一名君子了。君子把自己放在一个谦逊的地位,对于别人的认可并不贪求,并不因为别人不了解自己而怨恨,这种事情说起来简单,但是非常有修为的一种表现。

生活中我们不是经常埋怨社会的不公平么?我们不是经常抱怨亲爱的人不了解自己么?我们不是经常感到没有人理解而郁郁寡欢么?其实当社会没有认可你,亲人没有理解你,甚至一个知心的朋友都没有的时候,孔子已经给出了一句至理名言让你排解这种烦恼:“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就算全世界都不了解我,我也不埋怨社会,我也不埋怨亲朋,我甚至也不埋怨那些陌路的人,这样做,才是君子所为,才能体会到真正的快乐。

这篇文章大约5374个字,被访问了4266次,上次访问发生在2天前。
字符数占总字符数的0.37%, 访问次数占总访问次数的0.11%。




上一篇:白话《论语》
下一篇:有差别的爱


重点推荐
公务员应该有怎样的幸福观4241
浙大药学院学术造假风波的思考4241
《寒战》观后感4242
三登大黑山4242
云朵4242


最新访问
《洛杉矶之战》观后感4248
《钱多多嫁人记》读后感4249
徒步滨海路4256
大黑石4254
经济形势4276

右边那一列数字是访问次数:-)

三百千V2.0 - 联系方式 - 免责声明 - 网络110 -
辽ICP备0900280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