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白话论语 和谐的关系2015-09-07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这是论语之中我个人最喜欢的几段文字之一。因为它对于社会和谐有很好的指导意义。贫富的差别总是存在的,但是贫富不同的人们如何和谐相处,这里面就有很大的学问了。子贡和孔子分别展示了两个层次的和谐,子贡想象的社会是贫穷的人不谄媚,有钱的人不骄傲。这是层次一。孔子想要构建的社会是贫穷的人快乐,有钱的人懂得礼数。这是层次二。
教育教学都喜欢搞这种比较式的,比如禅宗那段公案,“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战胜了“时时常拂拭,不使惹尘埃。”孔子作为老师,层次当然要高于自己的学生,但是他不能一开始就说出来啊,印象不深刻,所以他循循善诱地让子贡先说,情景肯定是这样的,他把子贡叫过来单独辅导,和蔼地问道:
“子贡啊,你说说,这个社会上有人有钱、有人贫穷,这穷人和富人分别应该怎样生活,才算得上是和谐社会呢?”
子贡一听老师发问,必然很紧张也很激动,想破了脑袋才憋出这么个答案:
“老师,我觉得穷人不应该向富人献媚,不应该巴结有钱人,有钱人不应该看不起穷人,不应该骄傲。”
孔子微微一笑,暗自寻思,“小样儿,果然就能看到这个层次,不过如果你什么都会了,还要老师我干什么呢!”既然学生已经认真思考了,他当然可以抛出自己的看法了,而且看法必须比学生高级才能当老师啊,他说:
“子贡啊!我觉得穷人很快乐,富人很懂礼数是不是更好些呢?”
这个子贡一看,不好,老师果然老谋深算,让我先说,然后显示自己的学问,他赶紧接上一句:
“老师啊,你说《诗》中所唱到的‘切磋’、‘琢磨’是不是就是这个意思啊?”
孔子一听,非常受用,拍着子贡的肩膀说:
“端木赐,好小子!已经能和老师谈《诗》了啊!跟你谈个事儿你都知道它的来源啦!”
其实这个“切磋”和“琢磨”和贫富没有什么关系,纯粹是子贡为了和老师套近乎,显示学识,争当好学生。他的意思是说,“老大,咱俩这就是在切磋学问,琢磨思想吧?”不过因为孔子很在乎学生的知识量嘛,一看子贡都会引用《诗经》了,自然很高兴,贫富的伦理学探讨都忘了继续,就要和子贡开始谈诗歌了。
可以看得出,孔子是个多么讲究教育方法,同时,又是一个多么率性的可爱老头啊!
虽然孔子转移了话题,但是我们还是要抓住这句话精髓的,所以,我们先来分析一下,为什么“穷而乐”比“穷而不谄”高级;而“富而好礼”比“富而不骄”高级。不谄媚、不骄傲,这是做人的基本准则,突破了这个准则,那就是道德问题了;而快乐、懂礼数,这是更高的一层要求,是学问到不到家的问题,一个人不快乐,你不能说他的道德不好,只能说他心态不好,或者是学习没到位,同样,不懂礼数有时候也不是道德问题,只是他不清楚、不明白,或者没有将礼数固化到行为之中。
如果说“穷而不谄”和“富而不骄”是做人的初级阶段,那么“穷而乐”和“富而好礼”就是为学的高级阶段,子贡的层次一可以说是为人最低标准,而孔子的层次二则是君子之道。在《论语》的“宪问”篇中孔子说“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又重申了这个道理。贫而无怨所以快乐,这是君子的标准,是层次二,富而无骄只是一个为人的基本要求,是层次一。所以,前者难,后者易。
《左传》里有这么个故事,挺有说服力,说的就是中国人最爱的请客吃饭的事儿。说是卫国的叫做公叔文子这么一个人,有一次请卫灵公吃饭。这事儿放在现在是个很怪异的事儿,一个大臣请国王吃饭,那时候孔子还没出来嘛,大家不怎么讲礼数,大概这个文子有点儿钱,算个富人,就大大咧咧地去跟卫灵公说,来,有时间我请你吃饭啊!他可能觉得这是个好事儿,好吃的要献给国王嘛!出来之后,见到另一个大臣叫史鰌的,就把这事儿跟史鰌说了,史鰌说:“文子啊,你要惹祸了。你有钱,国王又比较贪,你摊上事儿了。”文子说:“是嘛?我一开始没跟你说,这事儿怪我;现在国王已经答应我吃饭了,这可咋办?”史鰌说:“你没事儿,你能遵守臣道,不会惹祸上身,有钱也要遵守臣道,就能免除灾祸。不过你儿子比较危险,大家都知道你儿子戌比较骄傲,富而不骄的人很少啊!我也就见过你这么一个富而不骄的人。骄傲之后都要倒霉的,我看你儿子危险。”后来文子死了,卫灵公果然开始讨厌这个公叔戌了,因为他有钱嘛!
从这个故事可以知道,在孔子之前,大家对于这个礼数啊什么的,还真是不怎么讲究。就说这个文子吧,一看就是个很不错的人,又谦虚,又有钱,绝对是富而不骄的类型,但是他以一个臣子的身份,或者说是一个低级贵族的身份,要请这个卫国的一把手吃饭。他的本意是好的,大概是有什么好吃的,想着领导。可是在领导看来,这难免有炫富的嫌疑。文子这个人本身很谦逊,所以问题不大。等到文子死了,他的文子继承了万贯家财,又不谦虚,倒霉不是早晚的事儿嘛!所以富而不骄还不够,如果他能懂得点儿礼数,估计就不至于让自己的儿子后来被收拾了。
分析完了伦理学,我们再来看看孔子欣赏的曲子——《诗经》。
子贡引用的这首诗歌出自《诗经•国风•卫风》,也就是卫国的民间歌曲,名字叫做《淇奥》,这首《奇遇》是卫国著名歌手XXX演唱的,歌唱的是一个君子的德行如同那些美好的食物一样令人欣赏,歌词全文如下:
“瞻彼淇奥(yù),绿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僴(xiàn)兮,赫兮咺(xuān)兮,有匪君子,终不可谖(xuān)兮!瞻彼淇奥,绿竹青青。有匪君子,充耳琇莹,会弁(biàn)如星。瑟兮僴兮,赫兮咺兮,有匪君子,终不可谖兮!瞻彼淇奥,绿竹如箦(zé)。有匪君子,如金如锡,如圭如璧。宽兮绰兮,猗重较兮,善戏谑兮,不为虐兮!”
读懂了这首诗歌,我们对于这段话的理解可能要更深入,大概有了新的思路。原来子贡引用的这首诗是赞美君子的。那么,子贡的卖弄和孔子的赞许大概就不是指切磋学问而言,而是指那“贫而乐,富而好礼”的人,就好像君子一样。前面一段对话似乎还可以这样翻译:
子贡说:“老师,贫穷的人不谄媚,有钱的人不骄傲,这样做就算不错了吧?”
孔子回答:“还可以,但是更君子的做法是,贫穷却很快乐,富有而懂礼数。”
子贡说:“老师,我听说有首歌唱君子的歌唱道,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是不是就指这种人?”
孔子说:“端木赐,你可以啊,你还能和老师喜欢的流行歌曲联系起来!我还没说你就知道我是怎么想的啦!”
然后师生两人就愉快地K歌去了。 这篇文章大约5192个字,被访问了4408次,上次访问发生在7小时前。 字符数占总字符数的0.36%, 访问次数占总访问次数的0.11%。 |